石匠点墨,浸晨钟暮鼓得灵

2025-04-16 17:52 诸葛逍遥

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,至南宋结束,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。以大佛湾为中心,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、营盘坡、佛耳岩、北塔寺共五处。长达500多米。岩高约7米,沿崖造像。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,龛窟如蜂房。造像5000余尊。造像细腻精美,技艺娴熟巧妙。除部分碑刻、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,其余均保存完好。

石刻AI实图.png

月斧裁云,天章缀璧

北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龙岗山,其开凿始于晚唐景福元年(892年),由昌州刺史韦君靖在动荡时局中主持营建。彼时正值黄巢起义后唐室衰微,韦君靖为稳固势力,于龙岗山修筑永昌寨,并于寨内“凿出金仙,现千手眼使威神”,开启了北山石刻的千年雕凿史。此后历经五代、两宋,地方官绅、僧尼及平民接力营造,至南宋绍兴末年(1162年)形成现存规模,前后延续270余年,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。

诸葛逍遥AR光影流转间,凿击声与吟诵声相和,石屑纷落如天花,经文字符化金蝶栖于龛楣,暮色浸染佛湾,青岩如黛。石匠粗粝手掌摩挲未成形的菩萨眉宇,斧凿悬停处,寒星溅起一缕云母碎光;书生展卷而立,松烟墨痕勾勒的经文随风轻颤,似与岩壁未刻的佛偈共鸣。

神工契偈,凡手生莲

北山石刻以“雕刻细腻、艺精技绝”著称,现存龛窟290号、造像近万尊,依山势蜿蜒如新月,崖面长达300米。其艺术风格分三阶段演进:

晚唐,承袭盛唐遗风,造像端庄丰腴,衣纹细密贴体。以高浮雕与镂空技法刻画539尊人物、460余件器物,层次分明,被誉为“晚唐最精美的石窟艺术”。五代,体态渐趋灵巧,衣饰繁复,题材融入药师经变等新内容。龛观音地藏合龛,兼具唐韵宋意,展现过渡期的创新。宋代,尤以观音造像成就卓绝,被誉为“中国观音陈列馆”。转轮经藏窟集宋代雕刻之大成,八尊菩萨或坐或立,璎珞华美如新刻,普贤像更以“东方维纳斯”之姿展现典雅之美。

在诸葛逍遥的AR特效中,石匠凿出的唐代璎珞纹样与书生笔下的宋代理学语录在虚空中交织,喻北山石刻270年营造史中儒释交融、雅俗共铸的文化层积。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,此刻的斧凿声与诵经声,恰是千年工匠文脉在数字时空的复现,令观者顿生“今人古人共凿一石”的永恒之感。

千凿铸骨,一抹成魂

北山石刻虽以佛教密宗为主,却折射出儒释道交融的民间信仰生态。《古文孝经碑》镌刻儒家伦理,与佛教造像共处一山,体现了“以孝入佛”的本土化实践。

不同于北方皇家石窟的恢宏,北山造像多由百姓捐资,题材贴近生活。供养人题记显示,113名平民士绅参与营造,工匠姓名亦被铭刻,打破“工匠无名”传统。这种草根性催生了如“媚态观音”等人性化形象,使神祇走下圣坛,成为民众心灵的慰藉。

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,北山填补了北方石窟衰落后400余年的空白。其“民族化、生活化”风格,与敦煌、云冈等共同构建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谱系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北山石刻实图.png

寒刃听经,温墨入石

AR技术令消逝的营造场景重现,恰似为现代人打开一扇“与古人对话”的月窗。在此虚实交错的佛湾暮色里,每一道凿痕都是匠人指纹与文人墨迹的重叠。

北山石刻不仅是刀斧与岩石的对话,更是唐宋文明在巴蜀大地上的诗意凝结。它以民间之笔书写信仰史诗,以艺术之魂贯通三教精义,在千年风雨中静默矗立,成为解码中国石窟艺术晚期辉煌的密钥。正如学者所言:“北山看门道”,其门道正在于将神性融入人间烟火,让冰冷的石头绽放出永恒的人文光辉。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